- 相關推薦
《三只猴子》的教學反思
《三只猴子》的教學,通過激趣,依據“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展開教學。課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堂課感覺一氣呵成,自以為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各抒己見的機會,尊重了每一位學生的不同見解?烧n后,抽取一部分學生讀生字,都發(fā)現把“吃”讀成“shī”,想想自己在課上教這個生字時,由于剛指名領讀,該生就把“吃”讀成了“shī”,于是我特別強調與“獅”的讀音相比較?烧n后還是有一部分學生讀成“獅”。原因在哪里?我想:大概是我沒有把握好比較發(fā)音的時機,拿易錯的與原讀音比較,而小學生注意分配能力較差,分化識記的能力較弱。為了避免引起混淆,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這類比較應在學生對字音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進行。而我一開始學生讀錯,就出示“獅”這個錯音來進行比較,這樣對前者反而產生了一個負轉移的作用,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由此我不禁聯(lián)想到,我們平時的識字教學,當老師反復強調不要寫錯字,并列舉了許多錯誤寫法后,等課后作業(yè)交上來,一看,還是有不少學生寫錯。我想:其主要原因也在于老師沒有掌握好比較的時機,強化了錯誤的一面。這樣的現象肯定也發(fā)生在許多老師身上,我把它寫出來,讓大家以此為鑒,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把握比較的“火候”,而在識字教學階段,我認為這樣的比較還是少用為好。
【《三只猴子》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只猴子大班音樂教案及反思02-01
三只猴子04-30
猴子種樹教學反思05-01
中班音樂:三只猴子05-01
大班音樂《三只猴子》09-02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4-20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4-20
《三只白鶴》教學反思04-27
中班音樂教案《三只猴子》01-25
大班音樂教案《三只猴子》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