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匯總9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二、教學重點: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三、教學難點
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四、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wǎng)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zhàn)
2、了解癌癥的病因和預防措施,了解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幾種傳染病。
3、了解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的知識。
4、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5、嘗試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理解學習生物科學需要正確的方法。
6、學習科學家經(jīng)典實驗,體會實驗設計的原則。
7、嘗試像科學家一樣的實驗,了解研究生命科學的程序。
8、學習顯微鏡的使用,體會數(shù)據(jù)的采集、分析、處理。
【教學重點】
1、基因治療。
2、嘗試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嘗試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3、學習顯微鏡的使用,體會數(shù)據(jù)的采集、分析、處理。
【教學難點】
1、基因治療。
2、嘗試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教學媒體】
PPT課件。
【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思、講解和討論結合。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疑問
。1)人類社會現(xiàn)在面臨哪些問題?(學生答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
。2)人類健康面臨哪些挑戰(zhàn)?
二、結合以往知識回答:
。1)人類面臨著糧食、人口、環(huán)境、資源和能源、健康等問題
(2)人類健康面臨著各種疾病的威脅,有癌癥、心血管疾病、傳染病、心理疾病。
三、觀察討論、探究新知
一、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健康問題。
1.提供信息資料
。1)20世紀70年代癌癥死亡人數(shù)每年70萬,90年代114萬,21世紀初150萬每年。
。2)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21世紀全球80多億人,將有1億人死于癌癥,癌癥將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2.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癌癥對人類的威脅。請結合以下問題,閱讀書本P2的內容。
。1)哪些因素會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2)事實1中發(fā)病率上升較快的有哪些?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3)為什么農(nóng)村發(fā)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實2歸納的癌癥發(fā)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結合事實分析癌癥的預防措施。
分析、討論,表達見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都可能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2)發(fā)病率上升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煙、環(huán)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飲食、壓力大、勞累。
(3)可能是農(nóng)村環(huán)境污染加劇、化工廠、健康知識少、防癌意識淡薄……
。4)增長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齡化、吸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體育鍛煉。預防措施主要是禁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發(fā)病率,還有三分之一可以通過早期診斷得到有效治療。21教育網(wǎng)
3.進一步說明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體導致組織發(fā)生腫塊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種輻射;化學因素有煙中的煙堿、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亞硝酸,一些化學藥品。
。2)討論題3的原因可能還有農(nóng)村原來的發(fā)病人數(shù)少,這兩年增長的人數(shù)比起原有基數(shù)比例就顯得大。
二、傳染病的危害
1.指導閱讀P3第一段,回答:
為什么傳染病的發(fā)病率也很高?
回憶舊知識,回答:因為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傳播途徑多樣,容易被忽視。
2.要求觀察表1-1回答:
。1)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分別是什么?
。2)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學生回答:(1)發(fā)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傳播途徑多。狂犬病的潛伏期長,易被忽視。
3.進一步提問:
你了解常見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嗎?你知道怎樣預防傳染病嗎?
分析、各抒己見
預防抓住三個方面: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三、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
1.指導閱讀書本3頁,討論問題:
。1)基因診斷具有什么優(yōu)點?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診斷?
(2)基因治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療有幾種途徑?
閱讀、分析、歸納:
(1)優(yōu)點是快速、靈敏、簡便,可以用于遺傳病、腫瘤、傳染病診斷。
。2)一是采用轉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導入患者的受體細胞中,體外培養(yǎng)使其增殖,然后輸回患者體內;一是將目的基因通過載體直接送入人體內受體細胞中。
。3)有兩種,體外途徑和體內途徑。
2.結合圖1-1,分析基因治療的兩種途徑
3.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的前景
學生閱讀
結合實際應用反饋
、倩蛑委熡泻屯緩健
②目的基因具有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過導入患者的受體細胞。
④基因治療需要將目的基因送入患者體內。據(jù)圖比較基因治療的體內途徑和體外途徑,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體內的`不同之處是:。
思考回答
、袤w內途徑、體外途徑②治療③受體
、荏w外途徑是在體外培養(yǎng)目的基因和受體細胞形成重組受體細胞并增殖,然后輸入患者體內,體內途徑是通過載體把目的基因直接導入人體
四、像科學家一樣實驗:科學實驗
1.提供信息資料:
書本第5頁“邊做邊學”
、僭搶嶒炛锌赡軙玫侥男⿲嶒炗镁?
、趯嶒灢襟E
、勰泐A測一下,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種生物?
④你了解書本介紹的幾種生物嗎?
。ń處熀唵谓榻B書本上的四種常見浮游生物)
、菰搶嶒炛,你覺得哪一項要求不容易達到?
閱讀,回答問題:
、賹嶒炛锌赡芤玫降钠骶哂辛客玻瑴囟扔,pH試紙,滴管,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燒杯等。
、诿拷M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溫度計、pH試紙測量水的溫度和酸堿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臨時玻片標本;分別用顯微鏡的低倍鏡和高倍鏡觀察臨時玻片標本,描述觀察結果;仔細觀察并客觀記錄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
、鄹∮紊
、軉渭毎
、荨白屑氂^察并客觀記錄各種生物的數(shù)量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要求較高,所以教師根據(jù)資料補充。
引導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學生分析、討論,表達見解:
池塘中的生命會受到溫度、酸堿度、有機物含量、陽光等多種因素影響。
反饋練習:練習冊相應習題
【教學后記】本課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課。在進入正式教學內容前,應先簡介一下高中生物學科的模塊組成及學習要求,勉勵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1世
科學教案 篇3
一、課題名稱:魚兒的奧秘
二、課型、課時
1.課型:實驗課
2.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研究,知道魚類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針對猜想制定并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樂于提問的科學態(tài)度及友好 對待研究對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討論活動規(guī)則,組織探究實驗,并 從中歸納魚類的共同特征;
2.教學難點: 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商議活動規(guī)則,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五、教學用具
水槽、鯽魚、金魚、錦鯉、橡膠手套、食用色素、濕毛巾、蓋水槽的布、漁
網(wǎng)、滴瓶、繃帶、皮筋、夾板、紗布套、課件
六、教學方法
談話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觀察魚。 展示魚的圖片或黑板畫。
問題:你認識哪些魚?這些魚都有什么共同之處?
(一)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魚是我們熟悉的動物朋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魚兒的奧秘! 你發(fā)現(xiàn)三種魚有哪些相同之處? 從魚的外表看,有哪些與其他動物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你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小組同學間進行交流。)我們來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梳理一下。(學生總結回答,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魚鰭
你們認為魚鰭是起什么作用的? 怎樣才能讓魚鰭不動呢? 怎樣證明魚鰭與魚的游動有關?
(提示:當有人骨折時,醫(yī)生希望受傷的部位不要動,以便盡快康復,會怎 么做?)
2.魚鰓 魚的嘴和鰓一張一合是在做什么?
如果是呼吸就應該有進有出,就像我們人呼吸一樣,那么魚吸進的水會從哪 里排出來呢?
怎樣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從鰓里排出來的?
3.魚的顏色 魚是什么顏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樣嗎? 魚兒身體顏色不同有什么作用?
你在游泳時向水面望去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生成問題,并合理猜想,滲透“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要通過實驗 進行驗證”的科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從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計劃與組織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現(xiàn)在請每個小組確定一個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并寫下你
們對這個問題的猜想。
1.課件出示制訂研究計劃的步驟:
(1)明確成員分工;
(2)選擇研究材料;
(3)商議研究過程;
(4)提出注意事項。
使學生能根據(jù)所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制訂研究計劃。
2.交流各研究主題的設計方案。
現(xiàn)在,請各組成員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主題。針對這個小組的研究計劃,誰來說說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計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不足,提出 有建設性的建議。)現(xiàn)在請把研究方案再補充、完善一下,之后請材料員拿著你們的計劃到材料 區(qū)領取材料。
(三)觀察實驗,自主探究,搜集事實
1.學生到研究區(qū)分組研究,教師適時指導,并關注各組進度;
2.回到研討區(qū),記錄發(fā)現(xiàn)與結論。
(四)表達與交流
不同的小組派出代表,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吧。 你們的研究主題是……
你們的猜想是…… 你們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與你們的猜想一致嗎?
(師隨即板書相關結論)
(五)介紹魚類的繁殖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對魚兒的生存都至關重要,不過魚 兒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還需要不斷的繁殖。
魚兒是怎樣繁殖的呢?播放多媒體錄像,了解魚的產(chǎn)卵過程。
(六)概括和總結魚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們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了許多魚兒的奧秘:身體表面有起保護作用的鱗;魚兒不斷地張嘴是為了配合鰓進行呼吸;魚用鰭和尾運動。這些特征都 是為了適應什么樣的生活環(huán)境?因為魚兒要終生生活在水中。
八、課后反思
生命科學領域的課比較難上,有關動物的課更是如此。許多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這一領域的課很少成為公開課的選題。探究中要進行實驗,這難免要 打擾魚兒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怎樣才能在“探究與保護”找到 一個平衡點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科學教案 篇4
一、 活動背景:
最近,幼兒園開始喝豆?jié){了,但經(jīng)常有小朋友不愛喝,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就設計了這次教學活動。
二、 過程實錄:
。ㄒ唬。活動目標:
1。 知道黃豆可以制作豆?jié){、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yǎng)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 每人一筐干黃豆,一盆濕黃豆,一杯豆?jié){、一盆豆制品(用牙簽插好的黃山豆腐干和鹵汁豆腐干),一塊毛巾。
2。 電視機、錄象機、豆?jié){機、電火鍋、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jié){,抹布、錄音機、磁帶。
3。 黃豆寶寶胸飾一只,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干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5。 參觀菜場上的豆制品。
。ㄈ;顒舆^程:
1。 初步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
(1) 師:(教師頭戴黃豆頭飾)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么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 師:“黃豆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形狀的?”
。3) 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ㄔu析: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當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黃豆寶寶是黃色的,有的說我摸上去黃豆寶寶是圓圓的。)
2。 觀看豆?jié){的制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jié){。
師:我們的本領可大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每天喝的豆?jié){也是我們變出來的。
。1) 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干濕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征,發(fā)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師:“做豆?jié){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么不一樣?你可以把發(fā)現(xiàn)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谟變河^察干濕不同的黃豆。
③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么不一樣?”
。ㄓ械挠變赫f:“泡過的黃豆大,沒泡過的黃豆小。”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淡,沒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深!庇械挠變赫f:“我摸摸泡過的黃豆是軟的,沒泡過的黃豆是硬的!保
> ④師: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2) 觀察做豆?jié){的過程,了解制作豆?jié){的方法。
、僬埿∨笥驯牬笱劬,看看黃豆寶寶是怎么變成豆?jié){的?(教師操作,幼兒一起說:“變變變。”)
、趲煟旱钩龆?jié){后提問:“黃豆寶寶呢?它沒有了,變成什么了?豆?jié){是什么顏色的?”
③師:“豆?jié){是生的,還不能吃,應該怎么?”
、軒煟褐蠖?jié){。
。ㄔu析: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比較、觀察,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運用變魔術的口吻,請幼兒觀看豆?jié){的.制作過程,幼兒身臨其境,具有極大的興趣,幼兒恨不得馬上吃到“變出來”的豆?jié){,有的幼兒看到老師做出來的豆?jié){就說:“老師,豆?jié){能不能吃了呢?”還有的幼兒說:“什么時候能吃豆?jié){呀?”可見,將幼兒愛吃豆?jié){的興致調動起來了。)
3。在煮豆?jié){的同時讓幼兒觀看錄象,了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賻煟骸拔覀凕S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jié){,還能做許多東西呢,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錄象,錄象里的東西都是用黃豆寶寶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請大家睜大眼睛看仔細,等會告訴大家!保ǹ翠浵螅
②師“錄象里的東西都是黃豆寶寶做成的,今天它們也來了,哪些東西你是吃過的”
。ㄓ變哼呏v,邊指。)
、蹘煟盒〗Y:豆腐、百葉、素雞、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ㄔu析:通過電化手段--看錄象,進一步喚起幼兒的回憶,豐富幼兒的認知,知道黃豆還能做出各種豆制品。)
4。知道黃豆營養(yǎng)豐富,培養(yǎng)幼兒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師:“什么東西這么香?”
。2) 請小朋友一起品嘗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并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yǎng),是我們的好朋友。
。3) 聽優(yōu)美的音樂,幼兒吃豆?jié){、豆腐干、鹵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兒吃好豆腐干后,牙簽放在盆子里,擦干凈嘴巴。
。ㄋ模。
活動延伸:
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fā)芽)。
三、 活動評價: 豆?jié){、豆制品,是幼兒園經(jīng)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制品,老師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制品,一點都沒有說教的痕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如:在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時,教師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著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了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后,通過品嘗豆制品,進一步激發(fā)了孩子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匹配瓶蓋。
。1)引導幼兒向客人老師問好。(客人老師好)師:今天瓶寶寶來和我們做游戲了,咦,瓶寶寶的帽子到哪兒去了?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找到以后給它戴上去。
。2)幼兒嘗試蓋瓶蓋,教師巡回觀察指導(你這個帽子合適嗎?你覺得怎樣?再換一個試試)請兩位幼兒上來。
師:他們倆的瓶寶寶有什么不一樣。浚ù笮〔灰粯,一個大、一個小)大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師:瓶寶寶都找到帽子了,瓶寶寶說謝謝你們,讓我們來抱抱瓶寶寶,親親它,讓它們躺在你的腿上睡會兒覺。
2、裝物品,搖一搖,感知聲音。
。1)師:聽,我的瓶寶寶開始唱歌了,你們的會唱嗎?(教師搖裝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寶寶為什么會唱歌呢?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擰擰,擰開來。
師:哦,你們看,是什么呀?(豆子)原來瓶寶寶吃了豆子呀。
教師喂豆子:“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請你們也來喂瓶寶寶吃豆子,讓瓶寶寶唱歌吧。
師:讓我們一邊喂一邊說:“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師:你們的瓶寶寶吃飽了嗎?讓我們把帽子戴上,擰擰,擰擰緊。
3、教師唱《大雨小雨》,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大小。
。1)師: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再反復一次)請幼兒一起搖。
(2)教師唱《大雨小雨》
師:瓶寶寶還會聽著音樂唱呢。教師邊唱邊搖: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嘩啦嘩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瀝淅瀝。
師: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讓瓶寶寶們跟著音樂唱歌,教師唱大雨時(幼兒用力搖);教師唱小雨時(幼兒輕輕搖)。
小結:瓶寶寶謝謝你們,讓它們唱出了好聽的歌,F(xiàn)在我們都知道了用力地搖,瓶寶寶唱出來的聲音就大;輕輕地搖唱出來的聲音就小。
師:請把瓶寶寶送回家,讓它休息休息。
4、引導幼兒感知放不同的材料發(fā)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師:有許多瓶寶寶聽到我們這里很開心,它們也趕來了,它們肚子也餓了,我們去喂它們吃東西吧!
教師指導幼兒先幫瓶寶寶找到帽子,然后嘗試放不一樣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魚、木珠、硬幣),搖搖聽聽。教師巡回觀察指導,與個別幼兒交談。
師:剛才你們都試過了,放不同的東西在瓶子里,聲音一樣嗎?(不一樣)5、結束活動。
師:貝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讓我們帶著瓶寶寶去告訴寶寶班的小朋友,讓他們也聽一聽,好嗎?教師提醒幼兒和客人老師說再見。
活動反思:
1、這個活動的內容非常生活化、游戲化,很容易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教師在活動中,能針對托班幼兒喜歡動手摸索的學習特點,考慮到幼兒的小肌肉動作發(fā)展的關鍵,在活動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動手擰瓶蓋、對聲音的一個積累,涉及的方面較廣,幼兒不僅動腦、動手、聽覺上還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這次的托班的觀摩活動,讓我看到:托班游戲化活動組織給孩子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希望這樣的活動經(jīng)常開展,孩子受益、教師更加受益。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營養(yǎng)價值高,愛吃玉米。
二、活動準備:玉米3條;玉米生長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認識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們吃過玉米嗎?喜歡吃玉米嗎?(幼:吃過、喜歡)那你們知道玉米它是怎樣生長出來的嗎?(幼:不知道)那我們一起來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長的?
2、玉米的生長過程、玉米的結構。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莖高大粗壯,有明顯的節(jié),靠近
地面的莖節(jié)上能長出不定根,支持莖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葉子寬而長,呈深綠色,莖頂開雄花,在莖和也的交際出長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層薄薄的包葉,包葉頂端露出玉米須,剝去包葉,可見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黃色的,也有紫紅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聽完后,覺得玉米怎么樣?(幼兒回答)你們記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嗎?提問:哪里是包葉?哪里是玉米芯?長長的、一條條的是什么?(幼兒回答、鞏固)
3、玉米的用途和營養(yǎng)價值。
T:你們知道玉米吃了對身體有什么好處嗎?(幼兒回答)玉米是糧食,營養(yǎng)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餅、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當點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莖葉可做飼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長高、可以長大、可以增強體質、可以把肚子添飽!
老師請大家猜個小謎語:(關于玉米的謎語)
四、活動反思:
大家對玉米都非常熟悉,當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時,大家都不確定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導下,讓幼兒了解了玉米的生長過程。最后,我把這根“玉米棒”的包葉一片一片的撕開,大家終于大聲地叫“玉米”?粗衩,大家講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歡玉米,知道玉米的營養(yǎng)價值!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fā)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fā)實驗信息統(tǒng)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聽聽他們怎樣用數(shù)據(jù)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jīng)發(fā)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fā)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fā)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fā)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fā)。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條件。當環(huán)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chǎn)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huán)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huán)境對綠豆種子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huán)境?
2、學生自由發(fā)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huán)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huán)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fā)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fā)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四、動物對環(huán)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huán)境的?
4、拓展:當環(huán)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科學教案 篇8
學習目標: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進一步體會大數(shù),并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重點:能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學習難點:對科學記數(shù)法法則的理解
學習過程:
一、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
生活中有比100萬更大的數(shù)嗎?請試舉出幾個例子。(學生可能會舉出課本上的三個例子,引導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問題:
1、我國現(xiàn)在約有14億人口,每個人每天平均需要的基本糧食(米、面)為0.5千克,算一算每天全國人民需要 噸基本糧食?一個月需要噸?一年需要 噸?
2、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大約有2億冊,居世界第5位,如果我們班60名同學每人借閱2本書,那么中國圖書館的藏書大約可供個我們這樣的班借閱?
3、我國的陸地國土面積為960平方千米,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如果把它換算成平方厘米,則在96后面應添 個零?
從上面的問題中,你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甲:這些數(shù)據(jù)都比較大,比100萬都大;乙:這些數(shù)據(jù)讀和寫都比較困難…..)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它們,使我們便于書寫和讀這些比較大的數(sh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科學記數(shù)法”,板書課題:科學記數(shù)法.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引出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探索科學記數(shù)法
1、回顧有理數(shù)的乘方運算,算一算:
10 =10 = 10 =10 =
討論:10 表示什么?指數(shù)與運算結果中的0的個數(shù)有什么關系?與運算結果的數(shù)位有什么關系?
一般地,10的n次冪,在1的后面有個0。
(通過這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冪的意義進行回憶,弄清指數(shù)與其結果中零的個數(shù)的關系,經(jīng)此幫助學生對科學記數(shù)的理解)
2、課堂練習:把下列各數(shù)寫成10的冪的形式:
100000= 10000000= 1000000000=
(通過這個題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用冪的形式表示數(shù)的簡便性從而導出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
我們可以借助10的冪的形式來表示大數(shù)。
比如:1300000000=1.3×10 ,69600000000=6.96×10 ,300000000=
98000000=,10100000000=,61000000= 。
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表示我們開始問題中的大數(shù)。(可以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3、科學記數(shù)法:一個大于10的數(shù)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數(shù),這種記數(shù)方法叫做科學記數(shù)法(scientific notation)。
(通過前面問題的探討,要求學生思考、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科學記數(shù)法的概念。)
三、應用舉例,鞏固概念
1、強強從圖書館查了一些資料,請你把其中的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
。1)人的大腦約有10,000,000,000個細胞;
。2)全世界人口約為61億;
。3)光的速度為300,000,000米/秒;
(4)中國森林面積約為128,630,000公頃;
(5) 20xx年赴韓國觀看世界杯足球賽的中國球迷超過了1.5萬人。
2.二十一世紀,納米技術將被廣泛應用。納米是長度計量單位。1米=10 納米,則55米可以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為多少納米呢?
3.《國際新聞》節(jié)目中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
聯(lián)合國勞工組織預計受20xx年“9.11”恐怖事件的影響,全球旅游業(yè)可能有9×10 人失業(yè),美國保險公司安邦集團認為此次恐怖事件對全球經(jīng)濟造成的損失將高達1×10 美元,其中僅美國市場的損失預計超過1×10 美元。
這則消息中的`數(shù)據(jù)是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的,請你把它們所代表的原來的數(shù)表示出來。
4.把調查北京在所有申奧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眾支持率,支持北京申奧的北京市民有1299萬人,小明與小穎打算把這個數(shù)據(jù)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出來,但他們的想法卻不一樣。
小明認為結果是:0.1299×10 人
小穎認為結果是:12.99×10 人
你有什么想法呢?
。ㄒ龑W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目的是通過該組題目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用科學記數(shù)法表示大數(shù)的必然性)
四.學習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與感受?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豐富的數(shù)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愿望。生活中有很多比100萬還大的數(shù),這些數(shù)在書寫和讀都比較困難,學生往往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尋找出一種表示大數(shù)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莖在不同生長階段外部形態(tài)不同,不同時期的莖生長速度不同;植物的莖具有支撐植物及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運用統(tǒng)計圖表整理觀察記錄的結果;在教師指導下根據(jù)統(tǒng)計圖分析植物莖生長的規(guī)律;有依據(jù)地對植物莖的作用進行猜測;設計實驗,研究植物莖的作用;用適宜的方式描述實驗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鳳仙花植物莖的生長變化和植物莖的作用。
【教學難點】:
鳳仙花植物莖的生長變化和植物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ń處煖蕚洌┥L四周的鳳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課件。(學生準備)三周前鳳仙花生長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整理有關莖的觀察記錄
1、師:(活動引入)我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的根能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綠色植物的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那么,植物的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在鳳仙花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莖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2、師:(活動指導)①帶領學生整理幼芽出土以來,有關莖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重點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鳳仙花莖的顏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鳳仙花植株的高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畫出鳳仙花植株高度變化統(tǒng)計圖(學生在教P12頁上畫)。學生畫好后,教師講述柱狀統(tǒng)計圖。柱狀統(tǒng)計圖是科學研究中處理數(shù)據(jù)常用的方法。③指導學生分析柱狀統(tǒng)計圖,引領學生根據(jù)柱狀統(tǒng)計圖預測未來幾周的時間里鳳仙花植株高度將如何變化?
二、植物莖的作用
1、師:(活動因入)植物的莖總是把根和葉連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莖內是什么樣的,能承擔這樣一些功能呢?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2、師:(活動指導)①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學習的'根和葉的作用,思考莖的作用的問題。②引領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③引領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莖有什么作用?);對問題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設(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設計實驗(運輸水分的實驗);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驗證收集信息);
得出結論(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3、生:觀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課件。
4、師: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三、提醒學生注意
1、師:提醒學生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做好觀察記錄。
2、師:引導學生關注鳳仙花開花前的征兆。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做好觀察記錄。
【板書設計】:
5.莖越長越高
科學探究: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精選)科學教案11-1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精選]科學教案11-17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