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全黄少妇免费录像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日日操夜夜摸,都市激情久久,日日夜夜操av,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国产777777线观看视频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時間:2025-06-06 16:36:08 賽賽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通用2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通用20篇)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tǒng)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fā)展史。展示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yōu)榱朔奖阍谟嬎愎ぞ叻矫娴奶剿骱团,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

  2.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正確使用存儲運算鍵。

  【教學策略】

  1.計算工具的介紹可以結合第25頁的閱讀材料進行,使學生對計算工具的發(fā)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2.算盤的介紹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教育因素,學生可事先查閱資料,介紹算盤的發(fā)展過程和曾經廣泛使用、對亞洲國家的影響等輝煌歷史。

  3.介紹電子計算器時,重點在向學生介紹常用鍵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時,可利用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自己探索發(fā)現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計算,和存儲鍵如何使用等重難點時可運用電腦課件進行實際的演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上一節(jié)數學課。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計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通過預習,查找資料。課一開始即讓學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計算工具,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fā)展的過程。

  1.遠古計數: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么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師:這種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計數級是什么事情,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出示課件)

 。ò鍟核慊I)

  師:介紹算籌:我國古代人用算籌計算。算籌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體白板上展示。算籌是如何用來計數的。有數位,哪一位表示幾就用小棍來表示。一個豎棍就是1,二個就是2,五個就用一個橫棍來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盤:

  師:后來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出示實物。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一檔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為我國古代是15進制,F在是滿十進一。所以算盤后來游船到日本、朝鮮等國。進行了改進。就是老師手里的這個算盤。上面是1顆珠子。一檔表示多少?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4.計算器:

  師: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

  生:計算器。

  師:你在哪里見過計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場、早市計算菜的價錢。超市計算物品的價錢!▽W生介紹)

  師:拿出你手中的計算器,同學們可以互相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器各部相同?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對計算器的大小、模樣、作用有初步的了解,為下一步具體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礎。并引起探索的興趣。

  5.電子計算機:

  師:接下來科技又向前推進,人們又發(fā)明了什么?

  生:電腦。微機。

  師:電子計算機。(出示課件)

  生看課件: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

  師: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就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fā)展的演變史,認識算籌、各種算盤,了解算盤計數,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課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電子計算機,展示現代科技的發(fā)達。并引導學生,科技不會停滯,未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就等著你去發(fā)現,發(fā)明。

  三、計算器的認識和使用

  師: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使用計算器。拿出你們的計算器。你認識哪些功能鍵?他們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試試,琢磨琢磨。

  生摸索,嘗試各個鍵子的作用,發(fā)現了就說出來。

  師根據學生的發(fā)現,引導全體學生學習。跟著老師的指示嘗試。

  師:還有date表示日期,老師剛才聽見有的計算器有聲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樂和聲音嗎?自己琢磨琢磨。

  師:電腦展示各個功能鍵的名稱。邊出示,邊講解。

  師:現在我們就來用你手中的計算器進行計算。嘗試一道加法:4468+1792=

  生進行操作。然后說出結果,并說明輸入過程。先輸入4468,再輸入加號,輸入1792,再輸入等號。

  結果就出現了。(師可用電腦課件實際演示計算過程。)

  師:嘗試減法、乘法、除法和小數計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進行操作,輸入數據,并說出計算結果。

  師:計算綜合算式。復習運算順序。當計算6396÷(520-438)時,怎么辦?

  生討論方法。可以用紙記錄下來,再接著算?梢浴

  師:我們來學習存儲運算鍵的使用。M+表示存儲數據,m-表示刪除數據,mr表示提取數據。我們來嘗試一下。輸入520-438,算出結果,輸入m+進行存儲,然后輸入6396÷,再輸入mr進行提取,輸入等號。

  師:重新演示一遍,以鞏固。出示一道題目,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并找一名同學到電腦上來演示。邊演示邊講解過程。

  設計意圖:認識計算器,我選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主了解計算器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計算,探究計算規(guī)律,尤其是存儲功能鍵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難度。既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學生對待計算器的正確態(tài)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練習應用: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使用計算器,那我們就借助計算器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1.闖關游戲:

 。ㄓ螒蛞(guī)則:1、以小組為單位,共闖兩關,兩關都過即為獲勝。2、每關開始以老師口令為準。)

  2.尋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課下同學們可以到網頁中繼續(xù)去了解計算器的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m+存儲m-刪除mr提取

  5.計算機

  新課標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計算工具的認識》教案三篇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2

  設計說明

  1.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展開思考與交流。

  課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言,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在理解題意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說一說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互相學習,積累經驗。對學生個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應加以鼓勵。

  2.結合排除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動強調“步驟完整,理由充足”?紤]到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導學生采取表述、書寫、圖示、畫流程圖等多種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達清楚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及結論即可。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在特定的時間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請大家一起來看這樣一組鐘面(課件出示四個鐘面,四個鐘面上的時間分別是7:30

  8:35 10:05 12:30)。請大家讀出這些鐘面上的時間。

  師:這些時間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的。

  師:在這4個連續(xù)的時間里大家平時會做些什么事情呢?

  (學生自由交流并匯報)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時間觀念,都很會安排時間。你還能舉例說一說你是怎樣安排事情的先后順序的嗎?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學;下午我先做作業(yè)后看電視……

  師:還會做些什么呢?(讓學生補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議不超過4個)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飯,然后上學。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用“先……再……然后……最后……”這樣的句式表述,體現通過語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離不開情境的支撐,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由鞏固舊知入手,再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過選取時間說一說和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兩個層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為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思路和生活經驗作鋪墊,為新知的學習做準備。

  ⊙呈現主題圖,嘗試解決問題

  師: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們的時間安排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師:(課件出示例3的情境圖)觀察圖片,你們獲取了什么信息?

  預設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鍛煉身體,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業(yè)、踢球、看木偶劇。

  生2:要從7:45、9:15、10:50這3個時間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時間。(注意:對鐘面上顯示時間的正確認讀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

  師: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夠去踢球的時間。

  師:你們還獲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鍛煉身體,9:00完成作業(yè),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劇。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呀!下面哪位同學能將條件和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生:明明7:15在鍛煉身體,9:00做完作業(yè)后要去踢球,10:30還要去看木偶劇,要求圈出鐘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時間。

  師:根據這些信息,我們怎樣確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時間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試著解決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解決問題)

  師:說一說你的答案和理由。

  預設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時間先后順序。踢球在做作業(yè)之后,看木偶劇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時間應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個時間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時間。

  生2:明明9:00做完作業(yè),10:30要去看木偶劇,做完作業(yè)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業(yè)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劇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確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時間。

  師:請大家驗證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確。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驗證的?有什么不一樣的方法嗎?

  預設

  生:我是將時間和他所做的事對應起來,再回到情境圖中看看是否合理。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ㄒ唬┙虒W內容:本冊教材分為“生活中的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實踐活動”四大內容。

 。ǘ┙虒W要求:

  1、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通過“數鉛筆”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模型的過程;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的數;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體會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生活情境,學生將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100以內加減法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根據具體問題,估計運算的結果;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通過購物活動,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元、角、分及其相互關系,認識各種面額的人民幣;結合購物情境進行簡單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觀察身邊的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發(fā)展空間觀念;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體會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了解厘米和米的關系,能估測和使用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5、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采,并能設計有趣的圖案。

  6、通過簡單的調查活動,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能根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和同伴交流。

  7、在一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總體思路

  1、在豐富多采的活動中,保證基本的運算技能。

  2、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運算方法,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3、結合生活情境發(fā)展學生的.數感,發(fā)展估算意識和技能。

  4、重視操作活動,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和解決生活問題。

  5、重視調查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統(tǒng)計觀念。

  6、陪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并與同伴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生活中的數

  1.1數鉛筆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一樣東西(出示裝有15枝鉛筆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嗎?生:粉筆、糖、……

  師:其實里面裝的是鉛筆。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游戲,愿意和我玩嗎?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愿意!

  (評析“猜猜老師盒里裝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游戲嗎?”這一話題的提出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欲望,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

 。ǘ┨峁┨剿鳈C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老師把盒子里的鉛筆全抓在手中)同學們,猜猜看,老師手里的鉛筆有幾枝?生:(自由猜測)6,9,15,…

  師:同學們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呢?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把鉛筆拿在手上邊數邊擺在桌上)1,2,…,15,有15枝,你猜對了嗎?(臺下猜對的學生發(fā)出一陣歡呼聲。)

  師:好,我們再來猜,(教師在桌上再添鉛筆)現在有幾枝?生1:20枝。生2:5枝。

  師:原來有15枝,再添上去,應該怎么樣?生:肯定比15枝要多。(自由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數數發(fā)現有20枝。)

  (評析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猜一猜鉛筆的數量是多少”,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當學生把估算當成胡亂猜測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體會到檢測估算正確與否的策略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數感與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

  師:我們再來猜。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4

  一、教材說明: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數學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91-92頁的內容。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本節(jié)課中,學生對時針、分針的整體認識有些不習慣。所以教學難點應放在通過觀察時針和分針來準確判斷所表示的時刻。同時重視動手操作,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并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能夠正確地運用兩種形式寫出整時。

  2、情感目標: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從被動從屬的學習轉化為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學習。

  4、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yǎng)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準備:

  教 具:電腦課件,一個實物鐘,畫于紙上的鐘面、時刻卡片。

  學 具:實物鐘。

  四、教學重點:

  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六、教學方法:

  演示、觀察、操作、講解、合作。

  七、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從導入到實踐活動整個環(huán)節(jié)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動手、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zhàn)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八、教學過程:

 。1、聯系生活,感知鐘表面。

  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鬧鐘仔細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小組成員交流交流。

  生:自由觀察活動。(師:課件出示4時)

  師: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學生匯報:有12個數字,有兩個指針:分針與時針。數字中間還有很多的大格。

  師:鐘面上的東西可真多,下面讓我們一一來認識它們。

  師:仔細觀察鐘表,討論誰是分針、時針,發(fā)現什么?(出示課件。)

  生:時針又短又粗,分針又細又長。(如果學生說出秒針,應給予鼓勵,今天我們得委屈一下秒針弟弟,先來和時針和分針交朋友,好嗎?)

  師:小朋友們真能干!我們來聽聽時針與分針的自我介紹,好嗎?(課件出示一個動畫鐘自述。)

 。c擊閃爍),配有畫外音:我的身子長,我叫分針,我的身子短,我叫時針。接著觀看課件。

  師:認識分針與時針了嗎?請小朋友把你手中的鐘表的時針與分針指給你的同桌看。

  師:接下來讓我們的來認識鐘面上的數安寶寶,說一說一共有多少個數字呀?

  生:在鐘面上有12個數字。

  師引導,有12個大格,并按順序念出數字。

  師:指著正在走動的時鐘,引導學生你們還發(fā)現什么?觀察時針與分針運動的方向是怎樣的,它們是怎么走的(演示時針與分針賽跑的動畫課件)?看鐘面,全班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用右手做順時針轉動。

  生:我知道了,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是順著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師:小朋友們觀察地真仔細!

  師:你能照這樣的順序撥一撥小鬧鐘嗎?體驗時針、分針是怎么走的。

  生:動手撥小鬧鐘。

  [評析:這里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fā)現、表達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ㄔO計意圖:這一層次安排了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鐘表面的直觀模型,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鑒、互相補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小結:一般來說,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對應的刻度線,還有又細又長的分針弟弟、又短又粗的時針哥哥,表針都是按順時針轉的。(教師板書略。)

  2、認識整時,找出規(guī)律。

  請同學看這個鐘面(出示P91頁3個鐘面圖),請學生認真觀察這些時刻的分針、時針,你發(fā)現了什么?(小組討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在同伴的合作中學會看整時。 師:應該怎樣看整時呢?誰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生: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這時的時刻就是幾時。

  師小結: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對,是的,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這時的時刻就是幾時。

  師生共同小結表示整時規(guī)律: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幾時。(板書)

  認一認:課件出示幾張鐘面圖,讓學生認認整時,要完整的說出:分針指到12,時針指到幾就是幾點。

  活動一:比比誰的眼睛最厲害。出示三個鐘面

  師:現在應該是10時,但是有個兩鐘表爛了,說說那兩個鐘爛了?

  出示兩張整時差一點和過一點點的鐘面圖讓同學們去研究,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突破只有當分鐘指向12時,表示的才是整時。

  撥一撥:想不想親自動手撥一撥小鬧鐘?

  生:想。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5

  教學內容:

  教材P110—111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鞏固本單元知識。

  教學過程:

  練習二十四

  第8題,擲骰子游戲,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

  進行方法同第6題。

  第9題,[1]通過有趣的抽簽游戲,讓學生體會不確定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讓學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說一說其他兩個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第10題,猜一猜

  [1]猜硬幣在哪個盒子里。

  [2]簡單統(tǒng)計猜測情況。

  [3]揭示結果

  [4]說說為什么猜錯的比猜對的'多。

  第11題

  開放題,學生會有多種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體的紅面比藍面多就可。

  小組合作,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情況,在全班交流。

  第12題

  讓學生設計一個,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6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xié)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fā)、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yǎng)。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guī)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yè)。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guī)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賹W生思考,回答問題!皟蛇吽诺钠遄右瑯佣。”

 、谘菔荆喝纾鹤筮叿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賹W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谘菔。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僖卜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么結果?

 、趹摲艓讉?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谟疫叺乃芰洗诳潭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賹W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趯嶒灲Y果記錄下來。

 、劢處熖峁┍砀,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fā)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fā)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fā)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guī)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梢缘玫椒匠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yè)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7

  教學內容:

  教材104~105頁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本驗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

 。.能夠列出簡單實驗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新課

  擊鼓傳花游戲,鼓聲停時一位同學上臺抽簽,簽中內容有禮物、唱歌、猜謎。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簽?

 。ㄒ鲇每赡、不可能等詞來表達,揭示課題: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獲取知識

  (一)教學例題1

  請同學們看前面,這里有個盆:1號盆、2號盆。(實物:例題上的裝有不同顏色小球的盆)咱們來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顏色的球。

  展示兩盆中球的顏色、數量。

  1、從1號盆里面任意摸出一個球,一定是紅球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都已討論好了,誰想代表小組發(fā)言?(依次指名學生說)

  (依次板書:一定可能不可能)

  師:小朋友討論得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實際來摸一摸,驗證一下。1號盆,誰來?(學生摸出3個后提問,如繼續(xù)摸下去,結果怎么樣?)

  2、從2號盆里任意摸一個呢?請小組討論

  請學生摸一摸(摸出3個后提問,如繼續(xù)措下去,能摸到紅球嗎?那可能摸出什么球?為什么?)(老師可根據盆里剩下的球隨機提問,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顏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動

 。ǘ┙虒W例題2

  `1、生活中有許多的“可能性”

  例如:……(請學生舉例幾個)

  2、自已閱讀書本例題2

  誰理解題目意思了,解釋一下。

  獨立完成

  3、匯報、講評

  4、練習

  108頁練習二十四第一題。

  三、全課,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會發(fā)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的呢?你能舉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嗎?請同學們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學生說)

  學生說完后全班交流。

  四、鞏固練習

  P1082、3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8

  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

  教具學具:

  主題課件,學具卡片。

  教學設計:

  教學第18頁“購票圖”

  一、創(chuàng)設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

  1、師:暑假快要結束了,一個人在鄉(xiāng)下姥姥家玩的聰聰就要讀一年級了,為了不耽誤爸爸、媽媽的工作,聰聰決定一個人從鄉(xiāng)下乘車回家,不讓大人接送,于是他一個人來到車站買票上車……

  [將數學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讓初入學的小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學習產生親切感。]

  a.教師演示“買票”課件。

  b.學生觀察畫面,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畫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個?

  如果以紅衣服排第一,再說一說誰排第二,小聰聰后面的解放軍叔叔排第幾,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幾?

  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處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指導。

  c.各小組抽代表匯報交流。

  d.師:看到聰聰一個人排隊買票的情境,同學們除了知道一共有5個人在排隊買票,以及每個人所處的位置外,你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明白

  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時候,要養(yǎng)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資源,適時對學生進行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易于接受。]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買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師提問:“這時有幾個有在買票?誰排第一?小聰聰排第幾?聰聰后面的兩位叔叔呢?”讓學生再一次在具體環(huán)境中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同樣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b.教師操作課件,出示正確答案,強調觀察的順序和方向。

  二、鞏固練習,強化對自然序數的理解

  1、多媒體演示:全家福照片(教材第18頁“做一做”),學生根據要求,自己思考,然后匯報結果。

  2、出示第21頁的第4題,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共尋規(guī)律,完成填空。

  [適時安排兩道基礎性的練習,強化和鞏固了學生對“第幾”的感知和認識。]

  三、動手操作,深化感知

  1、學生拿出4個正方形學具片和1個圓片,先獨立擺一擺,把擺的結果在小組內與同學說一說,看看圓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

  2、教師說要求,學生擺學具。

  a.讓學生試試把圓片放在第2的位置上,可以怎樣放?

  b.學生擺,教師觀察、巡視。

  c.對學生的以下兩種擺法,提出討論:為什么把○放在第2位會產生兩種不同擺法?

  引導學生體會“第幾”的相對性。

  “第幾”是相對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讓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得以向縱深發(fā)展,同時鼓勵并肯定學生豐富多樣的拼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四、寓教于樂,拓展應用知識

  師:剛才同學們學習很認真,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開火車。選出幾名學生跟在教師身后,組成一列“火車”,圍繞教室內的過道緩慢“行駛”。

  1、其余學生觀察組成“火車”的人數以及教師和每位同學在隊列中的位置,并與同桌交流。

  2、“火車”改變前進的方向,“火車頭”變?yōu)椤盎疖囄病,觀察并說出這時老師和每個同學在隊列中的位置。

  3、引導學生明白:數數時,數的方向不同,其結果也就不同。

  [以游戲為載體進行教育,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從而實現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9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八冊《三角形的分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fā)現三角形角與邊的特征,學 會按一定標準給三角形分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能力目標:經歷動手操作、分析思考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靈活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分類思想,學會從不同角度給三角形分類。

  難點:區(qū)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教學方法】

  1、閱讀數學書83、84頁;

  2、動手操作量一量、分一分;

  3、小組內說一說,議一議。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各種不同的三角形紙片

  學具:7個不同的三角形紙片、量角器、直尺、表格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拼圖游戲嗎?

  2、師:誰能說說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特點?這些三角形形狀相同嗎?如果讓你把這些三角形分類的話,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分類?

  優(yōu)秀教案 歡迎下載

  3、板題:三角形的分類

  4、自學課本,完成導學案中“自主學習”部分。

  5、學生匯報,自評導學案。

  二、互動合作、展示交流

  (一)、探究按角的大小進行分類

  1、師:我們先來研究按角來分,可以把這些三角形分為哪幾類?請同桌合作完成表一。

  2、學生匯報探究成果。

  3、練習:猜一猜,我最棒!

  4、師:如果把三角形看作是一個大家庭的話,按角來分那么可以分為哪幾個小家庭呢?

 。ǘ⑻骄堪催叺腵長短進行分類

  1、師:如果我們把這些三角形按邊的長短來分,又可以把這些三角形分為哪幾類?請同桌合作完成表二。

  2、學生匯報探究成果。

  3、探討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關系?

  4、認識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并列舉生活中的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完成導學案中“達標測評”部分,小組評導學案。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師總結: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2、作業(yè):完成導學案中“快樂運用”部分。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分類

  按角來分 按邊來分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P55、56

  教學目標: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運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板書:有32人跳繩,6人一組,可以分幾組?

  二、新課

  師:這個活動有沒有進行平均分?

  該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小組討論)

  匯報,師板書:32÷6

  學生獨立算出結果。

  匯報:可以是橫式,也可以是豎式。

  師問: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單位是什么?

  師:在解決這樣的.題目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用什么算式解決。注意結果的單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飲料柜,問: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師:現在小麗有20元,全部買礦泉水,最多可以買幾瓶?剩幾元?

  思考:買同樣的東西是不是把錢進行平均分?

  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注意對橫式單位的檢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個減法、一個有余數除法、沒有余數的除法問題嗎?(小組討論、匯報)

  四、練習

  練習的第3題

  出示四月份的日歷。從日歷上你發(fā)

  現了什么?師提出問題:四月份有幾個星期?

  要求有幾個星期,必須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幾天?一星期有幾天?

  學生得出解決的辦法。30÷7

  既然有4個星期,那么一定會有幾個星期六和幾個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5個星期天,那么剩下的兩天就分別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業(yè):練習十三的第1、2題。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得數是6、7的加法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學生從小朋友參加植樹活動的情境中知道根據一幅圖能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體會兩道相應的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滲透簡單的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由一圖列出兩式,并能正確、合理的計算出兩式結果。

  教學難點:

  根據一副圖寫兩個算式。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光盤、4個紅菜椒、3個綠菜椒、。 學生:10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奠定基礎

  2+2=

  3+2=

  5+0=

  1+4=

  3+3=

  2+4=

  2+4指名說說是怎么想的。

  二、運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植樹節(jié)里,植樹小隊的小朋友出發(fā)了,你們瞧。ń處煶鍪局黝}圖)。

  1、觀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個小朋友去植樹,又來了1個小朋友。)

  2、師:你觀察的可真仔細。根據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ㄒ还灿卸嗌賯小朋友?)

  3、師: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加法)

  (二)學習5+1和1+5

  1、師: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來有5個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來來的一個);那6呢?(一共有6個小朋友)。

  師:我們知道了每個數字的.意思,那誰能合起來說說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ㄔ瓉淼5個小朋友和后來的1個小朋友合起來就是6個小朋友。)

  師:哦,你是這樣想的呀,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圖,你會算5+1=6嗎?(注意:加法與合成有關)

 。5和1可以合成6。)

  師,你們可真會算。5個小朋友和1個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2、師:那么,根據這幅圖,我們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嗎?(1+5=6)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2

  學習內容:

  教材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學習目標:

  1、能熟練地求平均數

  2、會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3、知道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學習重點:

  根據平均數簡單地分析問題

  學習難點:

  比較平均數,得出新的信息

  學習準備:

  統(tǒng)計圖、記錄卡、小黑板

  學習流程:

  一、導入

  什么是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課件出示例2圖片

 。1)從圖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個隊要高一些?

  (3)怎樣才能知道哪個隊高一些?

  點撥:觀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還要科學地算一算

  2、出示歡樂隊和開心隊身高記錄表

  說一說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組內算一算兩個隊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過計算的.結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點撥: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4、出示練習十一第4題

 。1)從統(tǒng)計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種餅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

 。3)計算平均數,比一比

  5、猜測

 。1)哪種餅干銷量越來越大?

 。2)分析原因。

  6、從統(tǒng)計圖中你還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現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

  2、交流算法。

  3、提問、補充。

  四、達標測評

  練習十一第5題

  五、總結歸納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通過求平均數,我們還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3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加深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

  2、鞏固學生對條形統(tǒng)計圖的認知,明確用1格表示2個單位的表現形式,能根據統(tǒng)計圖提出問題。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復習中進一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加深對條形統(tǒng)計圖的認識。

  2、能根據條形統(tǒng)計圖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統(tǒng)計

  1、觀察討論

 。1)教師出示條形統(tǒng)計圖:這張圖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細觀察統(tǒng)計圖你有哪些發(fā)現?

 。2)學生觀察討論,思考,依據自己的體驗回答。

  仔細觀察統(tǒng)計圖,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3)組織全班匯報交流,梳理統(tǒng)計圖信息。

  2、回答問題

  根據條形統(tǒng)計圖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問題嗎?

  1)最受二年級同學歡迎的飲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2)喜歡哪兩種飲料的人數同樣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3、提問與解答

  (1)根據統(tǒng)計圖上提供的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提問與解答。

 。2)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板書。

 。3)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全班解答,訂正。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讓學生充分討論,在互動中分享、互補。

  二、拓展練習

  1、完成108頁第14、15、16題。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統(tǒng)計。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進行。

  2、隨堂練習。

  3、補充練習。

  三、課堂總結。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這個方法進行相關計算;使學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減的運算順序,并能熟練地應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回顧、整理、練習、訂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讓學生正確、獨立地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出示:我們學校的圖書室里有故事書400本,連環(huán)畫是故事書的 ,作文書是連環(huán)畫的 。學校圖書室里有有多少本作文書?

  1、學生獨立解決。

  2、匯報交流做法。

  3、提示課題:分數乘法的整理和復習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單元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小組內說一說,適當的時機師生進行點評)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數乘法的知識。

  3、小組合作,優(yōu)化整理。(課件演示)

  分數乘整數

  求幾個相同分數和的簡便運算

  計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

  一個數乘分數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分數乘加、乘減及乘法運算定律的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 b.c;

  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a.c+b.c=(a+b)。c

  解決問題

  1、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

  2、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關系式:單位1的量(一個數)問題所對應的幾分之幾=所求問題

  三、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計算下面各題,說一說分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2、下面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3、(1)駱駝駝峰中貯藏的脂肪,相當于體重的 ,一頭體重225千克的駱駝,駝峰里含有多少脂肪?

 。2)一頭體重225kg的駱駝,馱著比它體重還多 的貨物。它馱著的貨物重多少千克?

  4、(1)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2)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這批煤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3)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噸,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3~44頁例1 1、例1 2和“練一練’’,第46練習七第9~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倍數及公倍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倍數,理解公倍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fā)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yǎng)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今天這節(jié)課學習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板書課題)

  提問: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法?你對公倍數有哪些想法?對最小公倍數呢?

  引導:大家交流的想法,實際上是聯系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進行聯想,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好數學。那剛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確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倍數。

  (1)出示例11,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問題。

  引導:用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鋪兩個正方形,哪個正好鋪滿,哪個不能鋪滿?看圖想一想是為什么,你能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算式來說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交流:哪個正方形能正好鋪滿,哪個不能鋪滿?

  提問:聯系鋪滿長方形的圖形,觀察列出的算式,你覺得6和3、2這兩個數有怎樣的關系?

  說明:6既是3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是3和2公有的倍數。

  (2)引導:想一想,這個長方形紙片還能正好鋪滿邊長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為什么?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交流:還能正好鋪滿邊長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樣想的?(明確可以正好鋪滿邊長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發(fā)現正方形的邊長厘米數只要滿足什么條件,就能用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像這樣能被正好鋪滿的正方形有多少個,能找得完嗎?

 。3) 引導:現在你發(fā)現,6、12、18、24這些數和2、3都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想法。 指出:同學們的理解還真不錯!大家發(fā)現6、12、18、24這樣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數,我們稱它們是2和3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

  追問:8是2和3的公倍數嗎?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數是2和3的公倍數呢?(板書: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數)為什么公倍數里要用省略號?你還能任意再說幾個2和3的公倍數嗎?

  2.求公倍數。

  出示例12,明確要找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

  讓學生獨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與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樣找出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的?

  結合學生交流,教師板書用不同方法找的過程和結論,使學生領會。

  小結: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數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數。

  追問: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為什么?

  說明:兩個數的公倍數有無數個,沒有最大的公倍數。兩個數的公倍數里最小的一個,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最小公倍數——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

  3.用集合圖表示公倍數。

  引導:你也能用圓圈圖表示6的倍數、9的倍數和公倍數的關系嗎?自己畫一畫。 學生交流,呈現集合相交的圖,(圖見教材,略)分別標注出“6的倍數”“9的倍數”“6和9的公倍數”,并強調三個部分都有無數個數,都要用省略號表示。

  讓學生看直觀圖說說,哪些數是6的倍數,哪些數是9的倍數,哪些數是6和9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是幾。

  指出:從圖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數,是它們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9題。

  4.做練習七第10題。

  四、總結提升

  引導:今今天學習的是什么內容?什么是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可以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寫公倍數時要注意什么?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6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經歷從時間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百分數。

  2.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體會百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1.讓學生客氣課前收集百分數的資料。

  2.計算機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1.教師結合自己學校的足球對的`數據呈現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讓學生自己解決“比一比”中讓學生罰點球問題,接著討論“哪個品種發(fā)芽情況好”的問題。學生討論后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體會百分數的比要性,從而引入百分數,(教師板書)

  二、教學百分數的讀寫

  寫作22%讀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紹百分數的意義

  1.教師通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比如各種酒類的濃度表示,讓學生體會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相比關系,不表示一個數的值,所以百分數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練一練

  讓學生結合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說明上面題目中百分數所代表的具體意義。“罰點球”其實就是求一個人的進球率,“哪個品種發(fā)芽情況好”指的是發(fā)芽率。

  三、教“讀一讀說一說”

  1.讓學生看課本插圖,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個情境百分數的意義。

  2.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數”并在全班交流。

  四、練習

  讓學生自己完成,全班講評。

  五、總結

  提問: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7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信息,發(fā)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2、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原理,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3、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加減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并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先通分,再進行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并注意更正學生的錯誤和表揚回答問題的同學。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分數乘法,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數乘法?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板書例題,讓學生想一想如何計算?

  學生列出算式3×15=,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和學生總結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三、鞏固練習:

  做課本2頁涂一涂,算一算,2個37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熟練計算,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計算方法。

  做課本試一試1、2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用整數乘以分子的積做分子,分母不變。

  教學反思:

  設計,小學,五年級數學,北師大,教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8

  學習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練習(教材26頁第11~13題)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如果告訴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2. 如果要求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求?

  3. 一個長4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它占地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無蓋的長方形魚缸,長0.4米,寬0.25米,深0.3米,做這只魚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26頁第11~13題。

  1.第11題

 。1)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粉刷教室要粉刷幾個面?哪一個面不要粉刷?還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這個教室需要花費482.4元。

  2.第12題

  這是一道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的題,提醒學生: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就是把3個長方體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兩面也相等,實際上就是求中間這個長方體左右的兩個面即可。

  解:涂黃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紅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黃油漆的`總面積為12800cm2,涂紅油漆的面積為10000cm2。

  3.第13題

  提示:把一個長方體從中間截斷,就可以分成兩個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切后的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再比較它們的'表面積,看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小結:截完后,增加了兩個截面。所以,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大于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四、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1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的例3、例4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3~5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yǎng)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會用等式的這一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3

  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今天這節(jié)課,將繼續(xù)學習與等式、方程有關的`知識。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圖意寫出一個等式嗎?

  提問:現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將天平的一邊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會怎樣?

  談話:現在天平恢復平衡了,你能在上面這個等式的基礎上,再寫一個等式表示現在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系嗎?

  2.出示第二組天平圖,說說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分別列出兩個等式嗎?

  3.出示第3、4組天平圖,提問:你能分別說說這兩組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各是怎樣變化的`嗎?

  談話:怎樣用等式分別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變化前的關系和變化后的關系?

  啟發(fā):這兩組等式是怎樣變化的?她們的變化有什么共同特點?

  4.提問: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天平圖,得到了兩個結論,你能用一句話合起來說一說嗎?

  5.做練一練的第1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嗎?

  2.講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數的值,要先寫“解”,要注意把等號對齊。

  3.完成試一試

  4.完成練一練

  提問:解這里的方程時,分別怎樣做就可以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了。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一的第3題

  2.做練習一的第4題

  3.做練習一的第5題

  四、全課小結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五、作業(yè)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性質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X+10=50

  x+a=50+a50+a-a=50+a-aX-10=50-10

  X=40

  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確的。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 20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例9、例10和“練一練’’,第45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因數及公因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因數,理解公因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fā)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厘米和邊長5厘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F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有密切聯系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

 。1)出示例9,了解題意。

  啟發(fā):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 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 18÷4=4......2)

 。2)啟發(fā):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你發(fā)現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符合什么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在你發(fā)現,哪些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指出:大家發(fā)現,1、2、3、6這幾個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我們稱它們是1 2和18的公因數。(板書)

  追問:4是1 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數。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是它們的公因數。那如果已知兩個數,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數,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并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 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谙日页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里找1 2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提問:為什么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

 、巯日1 2的因數,再從1 2的因數里找8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 12的因數(圖略) 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里既看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又能把公有的因數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并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里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什么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嗎?

  四、小結收獲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05-28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精品]05-29

[精華]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05-29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通用26篇)11-25

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15篇[優(yōu)]05-29

【優(yōu)】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案18篇10-26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10-04

(優(yōu)選)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12-06

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