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臺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心深處,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里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yè)的壓力,我也曾經為學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生抵觸情緒時也采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容包括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xiàn)實性,都能為學生的素質提高與能力的發(fā)展服務。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協(xié)調地融人到社會群體中,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對其內心產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么關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于心靈的門外。學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親其師,信其道。"現(xiàn)在一些學生厭學、偏學,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系、適當?shù)膸熒涣?都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跟蹤中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生較受社會的歡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影響著學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心得03-09
親愛的安德烈心得體會04-16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通用25篇)01-06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范文1000字04-2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0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8-17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21